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提问有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01 23:31:0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二)诱导技巧
1.启发引导的时机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抓住以下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1)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突围”时;
(2)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
(3)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
(4)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牢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藉以由已知向未知过渡。
2.启发诱导的方式
(1)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
  (2)增设同类,对比启发。例如:在学习《松鼠的尾巴》一课时,教师在讲松鼠尾巴的作用前,先对《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壁虎尾巴的作用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3)读书指导,深入思考。学生回答时会“卡壳”常常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运用直观手段进行启发。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5)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如讲解契诃夫的《小杜鹃》时。 
  师:小男孩为什么对日本侵略者说:乡亲们听说野兽来了,都躲起来了?
  生:因为他把日本侵略者比喻野兽。
  师: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骂日本侵略者是野兽?
  生:因为他聪明,这样的暗骂既能解对日本侵略者的心头之恨,又能保护自己。
  诱导到这一步,学生会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掌握,对人物特征有了深入了解。此外,逐步提问引导,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和重点。
二、遵循提问的规律,让提问起实效
从发展思维的角度看,阅读理解有不同的层次,提问也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类型。“布鲁姆一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把教学中的提问分为由低到高六个水平,即知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其中前两种为低水平问题,后四种为高水平问题。抓准问题的特点,按所需运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提出适宜水平的问题,不要妄加乱用。
1、把脉式提问。通过提问,把课文的“脉”把好,把准,把课文的精华所在挖掘出来,把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揪出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蛇与庄稼》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某地洪水过后,一连几年庄稼欠收,农民感到"奇怪",后来有人买了一大批蛇放进田里,从此庄稼就丰收了,农民更感到“奇怪”,想想“奇怪”一词各指什么?为什么奇怪?为什么没有蛇庄稼就欠收,有了蛇庄稼就丰收了?你觉得奇怪吗?学生对上述问题感到既新奇又难解,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效果会更好。
2、寻根式提问。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设疑,促进学生思考,寻根究底,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课文《白杨》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4)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贯穿全文,旨在寻根。在提问时先表后里,由外入内,由表象到寓意,逐步达到目的,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拐弯式提问。教师提问时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曲折问,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问在此而意在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教师可故意创设一个错误的问答,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正是“投石击破水底天”。如《可爱的草塘》有这么一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意在说明草塘的物产丰富。如果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假如问:对于这句话,我想问一问大家,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得倒它吗?难道捉鱼那么容易,竞可以用瓢舀吗?野鸡自己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老师说这句话不真实!你们觉得怎样?这样一说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从而较好地体会夸张的作用,理解句子的意思。
4、创造式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如:《凡卡》中,教师问: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后情况会怎样?这种提问,脱离了教材的局限性。在第一问中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能力,学会在阅读中分析问题,从而体会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在第二问中,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续写能力,另外也让他们思维得到创造性的提高。
5、对比式提问。对比式是抓住事物的同异性质,激发学生展开类比分析去解决问题的提问方法。运用对比式提问可以更好地显示事物之间的同质和异质,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特征,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在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问:“把文中的‘仔仔细细’、‘妥妥贴贴’、‘马马虎虎’换成‘仔细’、‘妥贴’、‘马虎’,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就得出结论,叠词所表达的意思程度更深。比较式提问能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中的相似处以及相似东西的区别点,从而确定事物间的同异关系,反过来又激发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积极性。
6、情境式提问。依据教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设置的情境中去,切中时机发问。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自已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在教《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老师首先出示一幅放大的蟋蟀图片,然后提问:“认识这个小昆虫吗?叫什么名字?”板书课题后,再一次激趣提问:“这是它的大名,它还有小名呢?”。作为四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对小昆虫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会认真的读课文去寻求答案,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本,就比单纯的、漫无目的的读课文的效果要好得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