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提问有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01 23:31:0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提问有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摘 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师在课前对教学重点和学生特点深入了解之外,而在课堂上的巧问活引,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能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潜能,但提问不是随口而问,而是有科学性地问,有规律性地问。提问时能紧紧地抓住“设问、诱导”两技巧,按教材或学生的不同所需,运用“把脉式”、“寻根式”等八种恰到好处的提问方式,能对教学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提问;技巧;实效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另外,教师通过学生回答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
一、有利地抓住“三技巧”,把提问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设问技巧
设问时围绕着一定的指导思想,按一定的思路进行,能让问一语中的。
1.趣味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最好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困倦的状态中转入积极的思考氛围。如二年级教材《狐假虎威》,教学接近尾声时创设情境,在学生面前呈现整个大森林的背景,师问:小朋友,刚才整个故事的过程都被森林爷爷看见了,如果你是森林爷爷,你想说什么呢?生一:老虎,你太笨了,小动物逃跑是怕你呀!生二:老虎,你怎么忘记了呢,狐狸十分狡猾呀!生三:我认为狐狸又聪明,又勇敢,可以获“自救章”。这种带有情感因素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故事场景,借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讲究趣味和情感的设计,是我们平日那种“客观评价、生硬说教”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2.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让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灯》时,初读课文时问:北京的灯给你什么感觉?(此问的目的是为下问铺路。)接着问:除了第一自然段外,课文哪里还提到了灯?(这是过渡问。)最后问:郝副营长谈到的灯实现了吗?但他却怎样了?(这是整节课问的关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这样,每问都围绕着教学目的而问,就能问得所然,答得所以,通过一问一答解决了教学难点。
3.启发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启发学生的时机和关键,这一时机要靠教师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创造。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与认真思考,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指导学生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可再提出一问: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提问有没有启发性,主要是看提出的问题能否启迪思维,拓宽思路,开发智力,给学生知识的顿悟。因此,要求提问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达到“启”必促“思”,“发”必中“的”的境地,象“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类呆板乏味、肤浅笼统的问题应尽量避免。
4.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设问要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多数学生参与,适当兼顾“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常常能以一胜十,而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常常是十不及一,提问得再多也只能是徒劳无功。教学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时,针对本课重点,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很快找到了第一个原因:教科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出来的。而对另一个重要原因未能理解。因此,让学生再细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取书途中发生的这件事与表现教科书的珍贵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教科书是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这样,重难点迎刃而解,写作目的呼之欲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渐进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颐和园》的“耸立”一词时,可这样逐步深入地提问:(1)课文是怎么描写佛香阁的?(旨在让学生找出“耸立”一词。)(2)“耸立”一词说明了佛香阁的什么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词义。)(3)“耸立”还可以用来形容其它什么东西?(旨在拓宽思路,运用词语。)这种渐进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犹如步步登高,景致迭出,使学生感到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教学效果尤为明显。
6.灵巧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