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 ·下一篇论文:浅谈一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
培养阅读能力,切实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阅读能力,切实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李雪丽
阅读,是理解书面符号的心理过程。儿童首先是认出一个个字词,并懂得他们的意思,然后将词连成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再将若干句子连起来理解一段话、一篇文章。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既要突出识字这个重点,又要把识字教学和朗读、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为中年级打下基础。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的任务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在学习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受着情绪的支配。因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和保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在阅读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产生 “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出问题问,“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纷纷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究竟有多大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接着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兴致盎然。在讲读课文时,以“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为中心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到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就是通过岩石来探测出地底蕴含的宝藏,岩石是他们读的“书”。最后再导出需要读书探索的问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读这本‘书’有什么用?”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深入的体会,其中又适当地进行一些科学知识的拓展,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平时喜欢阅读科普读物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和同伴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化石等方面的知识。
又如,朗读的训练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教师示范朗读、齐读、自由读、与同桌一起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小组比赛读、读读评评、读读说说、配乐朗读、领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既避免了教学方法的单调,又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教学目标,并能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实现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达到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
2.阅读活动情景化。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内容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韵文占有相当比例,语言更为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容易唤起儿童的联想,并易赋予情境。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课前,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找春天,感受初春的美,寻找早春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和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者这些句子,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二、 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理解词、句为重点,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课文。而且,教学时要将词、句的朗读和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文中的词语,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十六课《蜜蜂引路》为例。
1.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感悟。
《蜜蜂引路》中有一个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附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感悟。①以自己的座位为中心,看看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身边,哪些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②我们学校附近有什么,哪些同学的家就在学校附近。让学生做出判断后表达出来,在交流中感悟理解。
2.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换词感悟。
课文练习要求理解 “往常”、“常常”的意思。教师首先出现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然后让学生读读想想:“谁能把‘常常’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学生马上就能回答, “常常” 可以换成“经常”。因为“经常”是二年级学生已熟悉的词语,通过互换就能感悟“常常”的意思。接着教师又问:“那‘往常’又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它和‘常常’可以互换吗?”学生通过换词“平常,平时”等,然后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到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3.联系上下文,在朗读中感悟。
理解“果然”这个关键词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列宁观察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列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情境,通过画线路图弄清列宁找到养蜂人过程。然后让下很省试着用不同的读法读“果然”后的句子,读后再想想它的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果然”一词的意思。理解“惊讶”,通过模拟养蜂人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见到列宁时感到很惊奇的语气和表情来感悟。
三、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课标中明确规定: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提供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感受、成果的机会。首先要学习读正确,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要读清楚,不丢字,不加字,不读错字,不重复读。其次要读通顺流利,不读破句。还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边体会的习惯,融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供学生阅读。如教学《蜜蜂引路》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列宁,给学生推荐阅读:《诚实的孩子》《列宁和卫兵》《六个“墨水瓶”》《绿色的办公室》。为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其他小动物当向导的故事,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