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浅谈创建小学阶段书法特色教学的点滴体会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6-03 08:38:0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二、小学阶段书法特色教学的“特色”方法凝炼
在各种弊端面前如何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书法艺术的自身规律,依据素质教育新理念,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少儿书法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少儿书法教学中的经验,现在也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经过不断反思与总结,得出如下几点的方法。
(一)以培养兴趣为首,因材施教相结合。
浓厚的兴趣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兴趣时,他就把自己的注意力经常集中趋向于某种事物上,同时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热情。有效地促进学习,反之就会影响学习,阻碍进步,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降低难度,弃繁求简。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初学一种笔画时感觉比较难,特别是对学生来说繁琐的运笔技巧(逆锋起笔、按顿、行笔、回锋等)总是让他们事倍功半,怎么写也写不好,望而却步,如楷书中的“横”笔,                                                                              学生常把“横”的起笔和落笔处写成两个锤子,很难看,后来我就把起步的逆锋省掉或者逆锋放在空中完成,用毛笔直接斜搭下去后再往右边行笔就可以了(如右图),这样,学生就感觉容易多了,然而就有兴趣写下去了。
2、游戏教学,过关斩将。
在教学中,每当发现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表扬他,让他感受到了进步的喜悦,同时,我通常采取了“过关法”。学生练某一笔画或字达到了要求,我就让他们通过,可以练习新的内容了。有一次,有一位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儿子那天回到家时兴匆匆地说:“爸爸,我过关了”,当时,家长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他那高兴的样子就问其是怎么回事,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学书法又进一步了。学生把学书法那高兴的心情带到了家里,也受到了家长的赞赏和支持,这样,学生学书法的兴趣就浓厚了。
3、因材施教,激趣牵引。在书法教学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状况,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培养他们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集中,持久性差,教师就要多采用训练内容少、次数勤的教学方法,根据他们易枯燥、兴趣易转移的特点,采用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孩子们愿意听故事,可以结合作品向他们讲述古代的大书法家们勤学苦练的故事,给他们树立好的学习榜样,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
(二)“读帖”与“临帖”相结合,提高习书效率。
“观”就是看,有的把观看字帖比作读书,叫做“读帖”。一般刚接触一种碑帖,有的容易接受,一看就喜欢,有的不是那么容易接受,这就要找其中的原因了。欧阳修《欧公试笔》里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他对李邕书法不甚爱好的原因是李书的“深趣”自己没有理解和体会。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观”,要反复观之。要“看之久”。如颜真卿《勤礼碑》(右图)一开始看不甚喜之,但久看之就知其遒峻紧结,尤为精悍,大象气派,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喜之也。
“读帖”的开始,不一定要从兴趣、爱好出发,一观,再观,反复观,是会从“观”中得到启发的。
“临帖”现在有些人把它统称为“临摹”,其实“临”和“摹”是不一样的。临帖分“临”和“摹”两种。“临”和“摹”,古人分得很清楚,因为“临”和“摹”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姜夔《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所以在教学中我主张少摹多临,“读帖”与“临帖”相结合,“读帖”在“临帖”之前,“读帖”入于眼,“临帖”出于手。
1、以“读帖”促“临帖”。每堂书法课前,用10分钟左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凝神观察碑帖范字,将帖中的“信息”输入到大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字的结构、笔法、墨法作整体直观的讲解。讲解从易到难。首先,对字帖范字的神韵进行大感觉的捕捉和把握。如颜体的雄健,柳体的险峻,赵体的秀润等等。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并把握好帖字的结构规律。再次对笔法进行观察,对每一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处细加观察,对起笔的走向,落笔的切角,行笔的疾缓等进行分析概括。这样有广度的观察,多次巩固,实际上就训练了“临写”,有利于儿童养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轮廓到细节,由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克服片面性,树立整体观念,达到以“观察”促“临写”的目的。
2、“读帖”与“临帖”并举。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训练学生对字体构件功能,组合方法、结构方式的临写能力,通过“观察”“临写”的反复进行,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书体、书法、书意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就碑帖中的重点、难点字的长短、宽窄、斜正、方圆、大小之别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在课外安排一些观摩书法展的活动,然后再让他们再临写。通过持续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技巧,引导他们从观察到临写,从课前观察到课外观察,从讨论到领悟,从而使“观察”、“临写”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