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政治论文

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中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7-08 09:56:4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中
该为孩子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终目的,当然这种生活物质上的我们给不起,我这里的“所谓生活”是指孩子的品德,孩子的做人。孩子的道德修养会影响孩子的将来,也会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
孩子的品行怎样形成?靠课堂还是说教?我觉得这些办法都不是最有效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怎样才能做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呢?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回归生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中,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也就是从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案例一:《团结合作》教学随想。
本学期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大多是了解历史及历史人物的,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大,给我的教育带来了障碍。于是我尝试了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取材。
我现在所教的五(3)班孩子在纪律、学习上比较自觉,但是有个不好的特点,整体比较自私,集体观念不强,做任何事情只考虑到自己,我每次在班上批评他们时,他们就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令我每次都大发雷霆,最后不欢而散。后来想想这样下去也不行,于是我先利用课外时间和一些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得知他们的想法其实与我们大人的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取代他们。收集好资料以后,为了孩子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于是针对他们的特点我设计了《团结合作》这一课展开教育,首先我以孩子们熟悉的《三个和尚》动画片导入,让他们了解三个和尚由于不团结,最终导致没水喝,而且当意外发生时只能望而兴叹。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就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含义。在这基础上,我又列举了古今中外因为合作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再由此迁移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以此巩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接着我设计了传球和拉瓶子彩球的游戏,目的想让学生从实践中明白道理,但效果与预想相差较远,最后以失败告终。    
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最后觉得失败的原因在于游戏中,是由于游戏比较简单,没有生活味导致的。于是我继续上这节课,把简单的游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把拉彩球的游戏改为火灾逃生现场,教室发生火灾,只有前后门可以逃生,你们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结果有两个小组很快就逃了出去,但是有两个小组有部分学生没能逃出去。游戏结束后,我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有些小组能全部逃离,而有些小组不能?这一问题可谓是一投石激起千层浪,此时的孩子们不禁联系自己的行为,都很感叹:是啊!假如我们班级的同学也都能团结合作,我们班级还会被扣分吗?老师还会为了集体的事生气吗?就这样,孩子们明白了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明确的分工,除此之外,还需要合作者彼此的默契配合。
上完课后,学生的表现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班级出现了互帮互助的现象,看到这里,我欣慰了,同学们的变化正是我要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新的学期新的我》听课随想。
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品生品社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与学,更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本学期,听了一年级的品生课《新的学期新的我》。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改革向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活用教材方面提出的要求。教师根据开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开学初学校的变化,分别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接着针对开学初学生表现不好的地方指导寻找解决方法,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造符合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切身的感受,补充了更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效果甚好。
但是本节课后面的实践环节缺少了学生的生活味,从而导致后面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作为班级的一份子,有什么好的办法让班集体变得更好。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我想,如果教师从刚开学不久,班级学生的不良现象(不善于和人交流,对班干部有很多意见,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等等。)展开,然后创造情境,如可以召开“我为班级出谋划策”发布会,让孩子们针对班级不良现象谋划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提取精华部分呈示。我想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生活。
纵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我觉得这就是活生生的一本生活的书,而老师就是书的编导者,孩子们从这本“书”中悟人生之理,懂社会之道。我经常在思考,如果我们的品生品社课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我们的教学实例真正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非同一般。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