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浅谈口语交际课应该落实到“口语”和“交际”当中
- ·下一篇论文:老师,我会不会怀上小孩?——性教育迫在眉睫
我国初中生物教材改革模式谈
我国初中生物教材改革模式谈
云衢中学生物组
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材改革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此丰收之际,作者仍想就教材改革谈一点想法。通过对国内外初中生物教材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与社会要求分不开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向着培养什么样人的方向发展。根据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学校不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而是为学生能够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准备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和做为社会化的人所必备的素质的地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实质所在。目的是通过内容来实现的,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它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容。生物教材作为初中教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不同程度地体现各方面的要求。因此,生物学教材内容应当是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归宿。
二、教材内容要以生理知识为中心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也是它与其它科学的区别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生物具有“活”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过程中,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把它应用于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是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所在。
初中阶段的生物教育不同于对生物科研人员的教育,不必学习过细、过深、过难的结构知识,只需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有基本的认识,在他们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其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从学生本身特点来看,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与否。生理知识解释的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这是学生最感兴趣、自身生活经验较多的知识,也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们的好问、好奇也往往表现在这一方面。如学生关心的是“鱼为什么离不开水”,“鸟为什么能飞”。对于这些生命现象的解释当然离不开结构知识,但以生理知识为出发点学习浅显的结构知识,比将结构与功能分开,单纯学习枯燥无味的结构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目前的初中生物教材在突出生理知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一些教材相比仍有一种对结构知识割舍不下的感觉。如澳大利亚的《青少年科学》一书中,对结构与生理知识的处理是以生理带结构,只有与生理有关的结构才简单提到,不做进一步的解释。例,“叶”的结构只提到叶表面有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层,内部结构有制造有机物的细胞,下表皮有气孔。这是为介绍叶的光合作用打基础,关于这些结构的特点则不讲。而我国教材中这部分知识都要详细地讲叶的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的结构特点。结果出现较多的名词,增加了学习难度。而这其中相当部分知识是在大学还要学习的。因此,初中生物教材如何真正做到突出生理知识,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教材的编写要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世界各国所共同注目的。从基础教育理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看,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初中的自然科学课程正逐步走向综合化,统帅这种课程的主体应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仅仅是为以后所要从事的更多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这就是说,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通过教学而获得学习迁移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正迁移,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置于教学的首位。在科学教育中,科学方法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掌握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新环境中解决新问题,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不断获取新知识。以皮亚杰的观点来看,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顺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所以有人预见,到21世纪,强调授于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程式的技术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将因其合理性的一面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从自然科学方法论出发,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社会发展对中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不仅应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
分析我国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可以看出,多数教材的编写都力图从符合认识论的理论高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机会和材料,加强了观察和实验,并将这视为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现。但由于认识论只能作为一种思想指导而难以具体操作,所以当它指导具体实践时,就会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作者通过对初中生物教师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在于教材在这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为此,有必要寻找出教材编写的具体理论,上承认识论,下达教学实践,使认识论通过这一中间层次的理论,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我们知道,凡是解决认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方法,一般统称为科学方法。根据方法论的层次理论,一般将科学方法分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最高层次的方法。它是各科学领域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是中间层次,它是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中通用的或一般的研究方法。如指导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地理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论所包括的各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数学方法、逻辑法、假设方法等。
各门科学技术的特殊研究方法是基础层次,它是指某一学科及其所属的部分学术领域的具体科学方法。如生物解剖实验法、染色法、分离法等。
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层次是对下一层次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并对下一层次起指导作用。因此,自然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概括总结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套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手段和工具。它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按照一定的程序去认识和研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