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生物教学难点论文
- ·下一篇论文:深入领会年段目标, 准确定位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生物探究性课堂论文
吴罗军 永宁中学
【摘 要】: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里运用了十年有余,本人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和反思,并使之更具学科化,希望能促进探究性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性课堂 生物教学 探究情境
引言
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里运用了十年有余,不同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各学科教师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并逐渐从普适化、概括化的研究走向更具学科特色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鉴于以上情况,当前,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和反思,并使其更具学科化,以促进探究性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任务。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结合有关的教学案例、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生物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注意问题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今后的生物探究性课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初中生物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探究性课堂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物探究性课堂的实际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探究结果对答如流,但对探究过程却知之甚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线的生物教师也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①课堂纪律松散、难于驾弩;②时间消耗大,有的探究要几节课、甚至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课堂教学严重超时;③学生对探究过程盲目追随,似懂非懂,主动性不够;④学生的水平不一,难于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⑤探究过程中常出现很多意外的、难以预测的事情而打乱教学计划;⑥学生间、小组之间、师生间交流不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1、 规划好学生的探究性课堂的准备活动
做好课前的准备,是上好探究性课堂的基本保证。每次探究性课堂前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①、编写探究性课堂教案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明确探究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进程,认真写好探究性课堂教案。
②、做好探究性器材的准备 生物材料受到地区性、季节性的限制,有的必须预先采集(如鼠妇、蚯蚓),有的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如草履虫、菜青虫)。所以在制定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时,必须要对全程教学中需要的生物材料,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和安排。
③、做好预试 根据探究性课教案和准备好的器材、药品、材料进行预试。教师再根据预试的情况,对探究性课堂具体操作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提高探究性课堂的质量。如:《观察叶片下表皮》,用叶片较厚的植物最好,这样的叶片下表皮容易撕取,而且下表皮里由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结构非常明显;《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如果用稀碘液染色不明显的话,改用红墨水染色效果会更好;《观察叶片的结构》,除了教材介绍的用菠菜做实验材料外,还可让学生带其他叶片。
④、学生分组和培养小组长 根据探究条件和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并指定一位纪律性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亦可在课前利用课外时间培训小组长,让他们事先熟练地掌握探究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探究课堂中,能起“小教师”的作用。
④、提前布置相关的课外探索,进行必要的分组和组内分工,为课内探究谱好前奏,以保证能顺利地进行探究,提高探究课的效果。
2、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古人云:“学始于思,思源于凝”。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要采用合适的呈现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目标,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减少盲目性。还要注意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必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自由、生态的课堂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大胆猜测、假设,能容忍学生所犯的错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有助于维持学生持久积极的探究热情。比如: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因前一节课学生学过细菌和真菌会危害动植物和人类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然后问“那么他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谁能列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学生就会互相讨论甚至有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他所知道的,如酿酒、制作面包、药用等等,都需要利用细菌和真菌,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这样就为整节课定下了基调。
3、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
在探究性课堂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要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上《探究蚂蚁的行为》一节时,我没有拘泥课本教材,在课前开放性地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想了解的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可具体去操作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问题:蚂蚁怎样找食物?能看到较远的食物吗?蚂蚁怎样合作搬食物?蚂蚁怎样互相交流?蚂蚁的寿命有多长?蚂蚁怎样分食物?蚂蚁为什么下雨要搬家?蚂蚁怎样繁殖?蚂蚁怎样防御?蚂蚁怎样睡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接着,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观察各种蚂蚁的行为。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出现在校园的操场边、墙角边、草地上……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切都那么真实具体而又鲜活生动。孩子们观察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场景,而不是老师灌输的书本知识。有了以上的铺垫,自然的,孩子们就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一个实验小组在研究蚂蚁的交流方式的时候,一开始想直接观察,发现观察有困难,后来想到了用放大镜观察的办法,终于发现了蚂蚁触角的奥秘。另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这一问题时,刚开始没有考虑到设置等距离放置不同的食物的环节,后来在其他组同学的提醒下才注意到这一关键细节。……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曲折、艰难、充满创造火花的实验探究过程,你说孩子们能不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