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设
- ·下一篇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评作文课《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语文教学论文:那些思索,那些遗憾——《泥人张》说课稿反思
语文教学论文:那些思索,那些遗憾——《泥人张》说课稿反思
武原中学 姚晓萍
冯骥才是当代极受人欣赏与敬仰的作家,他有着双重身份:民间艺术家和知名作家。近年来,他奔波于城市与乡间,做着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另外,他生于天津、长于天津,熟谙天津卫码头的生存法则。因此,他是一个有着独特的创作视角和高超的创作艺术的文化人,《泥人张》一文便是这两者的完美融合。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一点?便是我备课时候极力思考的问题。
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感知泥人张奇人奇事;(2)共赏奇文,领会冯骥才小说行文独特魅力;(3)触摸文中隐约透露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情结。
在此,结合此课的教学过程,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和效果:
第一,天津卫那些事——感知奇事。
文章富有浓郁的津味,但找不到优质的津味朗读视频或音频,因此,在这环节中,我尝试让学生感知并理顺情节,让学生大声讲故事,要求为:抓住关键词,引用关键句,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并且给予学生“开头模板”:天津卫可真是个神奇之地,奇事天天有,霸气十足的海张五和俗世奇人泥人张狭路相逢了……
课堂呈现还不错,讲故事的同学富有表现力,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为下面的解读作铺垫。
第二,天津卫那些人——奇文塑奇人。
我引用冯骥才的话:“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引发学生对天津卫的人的关注,引出对泥人张人物形象的分析。
课堂上,有效地引出文章第一句话:“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并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吹嘘的吧?
”的自然过渡,引出对8、9两段捏泥人片段的品读。这一过程中,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出了泥人张能够就地取材、左手盲捏、轻松神速、形神毕肖,足见手艺奇。随后又引发学生对泥人张品性的探究,解读出他不仅有真本事,还有大智慧,特立独行,不畏权贵,有着铮铮傲骨——品性奇。此间,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让学生感知了海张五的形象。
在以上的品读中,通过“叭”地一戳和对比手法的分析,让学生自然提炼出行文之奇巧——行文奇,具体表现在:一波三折构思巧;语言表达造型巧;对比衬托见奇巧。
第三,冯骥才那些小说——奇作家。
泥人张闻名于世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泥塑艺术方面的成就。“贱卖海张五”的事,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自从,冯骥才改编了历史故事创作《泥人张》这篇小说后,“贱卖海张五”的故事在网络上,在中学生中,才广为流传,泥人张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泥人张,天津卫这个神奇的地方还孕育出刷子李、快手刘、风筝魏、机器王这样无数的奇人。冯骥才将这一系列的奇人写成了精彩的18篇奇文,打造了脍炙人口的小说集《俗世奇人》。
“因奇而书,因巧而传。”在此,我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作者冯骥才,并了解到寄托文化情怀也是冯骥才《俗世奇人》的创作意图。
这环节中,对学生做了更多的拓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俗世奇人》。
第四,我们那些思索——传承文化。
此文放在文化单元,但是文化意味不像《吆喝》那样浓,仅在文章的结尾:“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中隐约得透露出一点文化遗失的遗憾。
因而,我引导学生在见证奇人奇事的同时,对文化做点深层的思考。并深情诵读老师的一点思索结课:“泥人是没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泥塑艺术,也随着泥人的离去而渐行渐远。一份惋惜,一声哀叹。在物质越来越丰厚的当代,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传统民俗文化坚守着精神的家园?……“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根。”读《泥人张》,那隐隐透露的文化气息以及作家发自内心的呼唤,你听到了么?”
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化的感悟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能够让学生的文化意识有一点萌芽,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认为,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思维的开启,因而,一节课的结束,但愿能够留有余味,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
这节公开课,我准备得比较匆忙,因而也出现了不少遗憾,比如:图片激趣导入环节,《编织女工》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忘记说明,影响了学生对泥人张的认知;对于“戳”的品读,有五种意思,而课堂上,我只带学生读出了两种;感悟文化这环节,没有充分的时间,感悟还不够。至于要上好这样的公开课,还需要夯实基础,不断钻研,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