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政治论文

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教会学生学礼仪懂礼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7-12 06:42:1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教会学生学礼仪懂礼貌
一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成人整天围着孩子转,在生活上事事包办代替,溺爱过度,缺少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不礼貌等不良行为。学校教育存在对“文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的现象,常以孩子智力发展水平或开展某种特色活动来衡量一位老师的素质。因此,孩子在行为上,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如对老师要有礼貌,要尊敬老人都能说得很好,但在行动上却不能根据自己的“言”而去“行”。     
     二 、联系实际指导策略 。
1、融行导练知礼仪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学生理解文明礼仪常识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行为的具体做法,让学生既学礼仪,知礼仪,又用礼仪。为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界的预期效果,老师可创设几种“为人着想”的礼仪情境来 训 练学生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设计的事例必需真实,能感染人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1)家里长辈上班回家后,小朋友们应如何做?(2)爷爷、奶奶生病了,小朋友应如何做。(3)在化共场合如何才能不打扰别人等等。学生在表演节目中充分表现自己,在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感受中产生顿悟。学生明白了怎样尊敬师长,在公共场所怎样做是对的。
2、实践训练学礼仪
学生道德意志发展较差,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我控制力及坚持性较差,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已的行为或完成的他人的要求,因而,要通过提出一些需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去做,逐渐发展他们的自觉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可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萌生正确的行为支机,从中体验关心他人的乐趣和意义。又如:让学生说一说,在校外如何尊敬师长?想一想,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演一演,同学来了,怎么做?让学生带着问题检查、探究自身日常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师,问候或探望长辈的言行,运用理解的道德认识自身言行进行辨别分析,判断评价,不自身的行为形成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对人说话和气,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3、以情感人,强化礼仪。
情感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必须遵循学生教育规律的特点,善于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1)榜样。家长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表率,应注意以自已良好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以自已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家校配合,实施同步教育。(2)强化。小学生年龄小,实践的自觉性较差,有些道理课堂上容易认识,但在平时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认识的差异。教师应注意到给予及时指导,及时强化,使课堂上获得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巩固。文明的礼仪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如教学《春节里不休息的人》时,首先想想:哪些人过年还上班呢?他们上班给我们过年带来什么?这样让学生在说说中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学习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4、课外“延”导用礼仪。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给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如:学生在路上遇到同学或老师,在与同学做游戏时,遇到难题要请教别人时,应怎么做?让学生进入情境,用自己 心灵的“触角”去领悟作为一名小学生要团结互助、互谦互让的道理。再如:可布置学生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后于适当时机召开“争当妈妈的小帮手”等竞赛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这样,就使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得到配合,做到课内外,家校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