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政治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29 11:01:15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
东升华盛学校 潘维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等过程,用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活动式教学的迫切性。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生命,是学习知识形成和技能掌握的最有效方式,《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把基本要记的由过去:“识记、理解、应用”改为“识记、理解、活动”,并要求活动的时间不得小于总课时的20%。这就是要求教师应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活动式”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课程改革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求。下面结合活动式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提倡活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育人德为先。《品德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是实现和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是道德知识的注入,道德观念的灌输,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不断销蚀。为纠正和弥补这种缺失,新课标从知识特点和授课理念上,由原来的以“道德认知为本位”,转移到以“育人为本位”的轨道上来,注重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形式,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显现出来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能才能得到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与发展。
 2. 知、情、行统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从品德规范只是“挂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的误区中走出来,就要关注活动的发挥、实践的功能。我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和小伙伴》时,设计了两个活动,做“请你猜猜他是谁”让学生填写《我的好伙伴》的表格,然后让一个同学宣读自己的表格,其他同学猜他的好朋友是谁,这个游戏很有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让全班都有交往与交流的机会,使大家都成为好伙伴,使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的假设体验,还获得了亲身的实践。这就必须关注操作,特别是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采用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种种机会以强化道德行为的练习,实现知、情、行统一的要求。
3. 活动体验。《品德与社会》中的活动体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活动中,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从中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和主管的感受及感悟。我在教学《我的小伙伴》第一课时,就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第一个让学生讲述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讲到第二课时,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懂得伙伴相处应当以诚相待的道理。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体验是内化学生品德的“基石”,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和活水。
4.开发能力。宝剑锋自磨砺出,能力必须从实践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辨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等等。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活动式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式改变的必然趁势。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