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论文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01-15 20:45:5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质疑作为新课的启始环节,实际上已越过了阅读初感阶段,而是让学生对初感勇敢地进行否定或深化。用这种方法,课堂气氛不象初感那样热烈,所以不能用课堂气氛来判断情境是否形成。学生要提出疑问,就要经过一番思考,表面看来很平淡,实际上学生的情感是以自己提出来了问题期待解答或别人提出来的问题激发了自己,在静默中进入高潮的。老师应以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来判断教育情境是否形成,根据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上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认为提出来下面授几个问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情境:
(1)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文章说:“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又说,“叫我我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是什么意思呢?
(3)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是好还是坏?直接引用他大声朗读的古书的内容对主题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提到画绣像和后来把绣像卖掉的事,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直接联系呢?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不但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同时又能使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摧残儿童的反动本质,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自我创造教育情境。也就是利用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逐步进入艺术境界。例如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小说和诗歌采用此法效果最佳。又如,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出若干道有难度、有深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也是很好的方法。我在讲《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出了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边谈边思考:
(1)文章开关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写到:“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2)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为什么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
这两道题似乎和文章的重点关系不大,实际上,如果要准确回答,必须对写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当这两道题目一放下去后,同学们先是小声议论,接着就是静默进入了紧张的思考之中。
总之,教育情境的形成,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的条件。情境形成的标志,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二是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已开始转入探索性的思考。促使教育情境形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谈的只是其中几种。
二、教育情境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教育情境的发展,是教师引导学生完全进入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境界里,使每个人都沉浸在独立的思维活动之中并且充分表现自己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提出的开放性的思考题,最能促进教学情境的发展。国为这类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它要求学生以课文为跳板,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设想的情节不前后矛盾,能自圆其说就行。这样学生的修改就能得到彻底表现的机会,丰富的感情融汇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之中,心灵上得到满足和享受。例如《小麻雀》一课中有那么一道题:根据课文最后几句话,你认为小雀后来死了还是活下去了?讲到《小桔灯》时,又出了类似的题目:王春林是怎样失踪的?这都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当回答出现分歧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快就进入高潮阶段。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促使教育情感发展的主要手段。良好语感是一个人具有优良的文化教育的表现,是高尚情操的外露。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这一句话、一段文章中的最有表现力的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且要把这种能力提到这样的高度:阅读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句、段中感情色彩最浓的,表现力最强的词语;说话和写文章时,亦能快速地选择感情色彩最浓的,表现力极强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美、评价美和表现美。如讲《春》一课时,我以文中描写小草为例,先启发大家找出表现力最强的字眼:钻、嫩、绿、满、软等,结合自己的经验,分析这字眼为什么用得恰到好处。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的看法,文章是从静态的观察到动态的感觉;从点上的着墨到面上的涂抹,短短的六十多字,有动有静,有点有面,组成一幅浓郁的春草图。这就给学生以发现美的条件,表现美的方法,评价美的根据,并使他们恍惚看到一个美的世界,企图寻找那些自己认为美的字眼去尽力表现眼前初步展开的世界。于是语感和情感就贯通起来,反复地互相作用着。
“理定而辞畅”,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还必须做到以理统情。情感升华而悟出“理”。“理定”然后才进入艺术境界的幽深处,情感才能置于审美观念的制约之中而变得高尚起来。如讲冰心的《纸船》时,必须让同学们注意到:诗中为什么写“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并希望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船儿”?在思考中,使学生们从作者写“留纸----叠纸船----抛纸船下海”的思路中悟出思念母亲的“理”。理的形成,对情感又起到一种强固的作用,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创造美的一般规律。
要做到以理统情,在教学方法上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研讨文章的思路.研讨思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作者的“思维结果“入手。那就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一种是从人的认识规律入手,从具体到抽象,如剥笋一样。后一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适用。这里以《一件小事》(鲁迅)为例简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顺序如下: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小事”?
(2) “我”对“小事”的最初评价如何?有什么事实根据?
(3) “我”这种最初评价接着被否定了,否定的根据又是什么?
(4)否定之后提出什么新的评价?随着这种评价,“我”产生什么行动?
(5) “我”对这件“小事”的意义的真正认识在什么时候,“我”是如何认识这种意义的?
弄清这五个问题之后,再来研讨作者的构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