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浅谈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下一篇论文:在阅读中丰富积累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中山古镇六坊小学 谭玉娥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老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课外,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好书。适合每个年级看的一些书,推荐给大家,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并且写简单地读书心得,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这种好习惯一直坚持下去,对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兴趣浓了,自然就喜欢阅读,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阅读能力很快就提高。
二.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三.读中感悟,悟中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课堂上,尽管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学生个体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阅读课堂重在读,读出语言美,读出语字美,读中去思,读中去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读,可以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例如:《凡卡》这一课,贯穿全文的一句话,体现凡卡生活的悲惨。“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可以先通过个人读,再体现其中的情感,教师再范读,学生可以带着情感去读,读出凡卡生活的悲惨。四.抓重点字词,体会感悟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有重点的句子,每个句子可以抓重点的字词,先可以让学生圈一圈。让学生先读,带着感情去读,去感受感受。例如:《凡卡》这一篇文章,凡卡的学徒生活很悲惨,可以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些重点的句子,特别有一些重点的动作字,先让学生画出来,学生再去读,读中感悟。这样就容易地理解,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教师要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他们就会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