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 ·下一篇论文: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朗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论文
四沙小学 梁洪华
摘要:学生的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永恒不变的一个主题,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都觉得很困难。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重视朗读技巧的灌输、重视文本的理解和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进行有效朗读指导,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技巧 文本理解 个人体验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徐世英先生也曾说过:“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已成为一个无比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比课文讲解更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我们的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技巧的灌输。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朗读能力是一项技能,是一项程序性的知识,它永远离不开一套伴随它的朗读规则。不管怎样的一种朗读教学指导方式,如果没有一套合乎规范的朗读规则,学生永远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朗读技能,朗读的教学就不可能会成功。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要教会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掌握好语调、重音、停顿、语气这几方面的技巧。
就拿语气来说,它是确定朗读的基调。一般来说,表达“愤怒”时,要读得气粗声重。如:《彭德华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当谁也不愿意开枪射杀大黑骡子时,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表达“焦急紧张”时,要气短声促,如《梦圆飞天》中神州5号点火起飞倒数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表达“爱”的感情,应用深长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如:“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表达“高兴”时要气满声高,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作者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总而言之,不同的感情,朗读时语气都不一样,这都需要我们的同学能够熟练掌握好,也只有掌握好,才能读好,要不变成张冠李戴就出笑话了。
那么,是不是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好呢?显然也不是。举个例子来说,如《彭德华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么一句:彭德华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学生读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是很大了,表情也做得非常足,但显然还不合乎文本的要求,于是我跟学生说不是这么读的。一个学生却反问我:“老师,那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发火不是意味着声音要大一点、凶一点吗?”显然,学生思考的重点放在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的技巧上,而不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自然表达。他们的朗读完全落脚在“发火”上——声音的大、凶,可是文章里彭德怀心中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又岂是“发火”这种语气就可以表达的。学生都变成了靠技巧读书,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保持“因声示义”的心理活动, 一定要联系课文内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技巧,也就是说我们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同时要重视文本的理解。
(二)重视文本的理解。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就是说理解深才能表达好。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仔细研读文本,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让文本的内容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感悟,使其有“深受感同”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和文本的立场一致了,所谓“意会”了方能“言传”。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用巧妙的引导语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一座桥,让文本的语言与学生的心灵获得沟通,要让文本内容进入到学生的心上。
(1)善于联系学生生活。
茅盾先生曾说过:“学生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叶圣陶先生也曾为我们的朗读指导作出这样的提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确,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感不强,对文字的感悟较浅,只有文本内容关联到他们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时,才能最有效地触动学生内心的感受,才能从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然后朗读才会有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随时激发学生从纯文本中跳出来,去联系、联想、想象他们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水》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学生读这句话时,一开始读得声调平缓,感情平淡。于是我问学生:“按照你们平时走路的经验,你们认为走十公里路要多久。”学生说:“应该要几个小时吧。”“累不?”“累啊!”“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在太阳底下开会开一个多小时的情形,感觉太难受了!”“开完会还要挑着一担水走十多公里的路才可以回到班里,感觉又怎么样呢?”我接着学生的话题。“那就惨了,不又得走半天!”“肯定累趴下了!”“不想活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是啊!村子里的人喝水就是要先走上几个小时,再等1个小时,接着挑着水又走几个小时,那种感受可想而知。带着你的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很快进入了情境,声音里饱满沧桑和艰难……
(2)大胆发挥学生想象。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的确,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是十分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