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教案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 现代文备考复习策略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备考--- 现代文备考复习策略
基本原则
基于文体,打包考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针对题型,提供路径,强化答题思路意识
对应考点,积累术语,丰富答题语言基础
答题的基本步骤
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寻踪掠影——整合信息
现代文阅读考点梳理
(一)记叙文阅读
•1.概括能力 :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要点;②针对具体语境提炼、摘抄、整合主要信息。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能力 : ①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和作用;②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言外之意;③体会语言的思想感情;④理解句子在文章结构、内容上的作用;⑤理解标题的含义;⑥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以及文章的主旨。
•3.赏析能力:①对有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②对文章写作特色、写作方法进行赏析。
•4.感悟评价能力 :①评价文章的人物、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②针对文章谈感想、谈思考启示。③作批注,写点评。
(二)议论文阅读
1.辨识、概括文章的论点。
2.分析论据的类型,为论点补充论据。
3.辨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的效果及作用。
4.理解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5.联系实际评价文章观点,谈阅读感受,探究问题等。
(三)说明文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概括提炼事物的主要特征。
•2.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3.分析关联词、副词的表达效果,理解关键字词含义。
4.根据文章提供的知识给相关的术语下定义。
题型及答题路径
记叙文
一、概括题
1.概括文章内容题:
答题路径: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2.提炼、摘抄、整合信息题:
答题路径:回归文本求答案: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提炼、整合关键句子进行答题。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
1.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词语能否替换。
答题路径:①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解释词义,用了X X词,能(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地(刻画出、表现了、说明了)……③不用(去掉、替换)这个词语,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不能体现出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的特点)
2.品析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路径:用了修辞手法(若没有则不写)、描写角度,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地(刻画出、表现了、说明了)地写出了……特点
3.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题路径:
词语:①不能→②分别解释两个词语→③回答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这样安排顺序强调了、突出……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问句子的深层含义题
答题路径:基本句意+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18.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尊重,是无私的阳光,愿它普照人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2011)
尊重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姿态,是双向的、平等的,是无私的,它犹如阳光一般能温暖人心,普照人间。这句话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四、品味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开头句子的作用: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子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结尾句(段)的作用
篇末点题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引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五、解答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通过(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刻画)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通过××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通过××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六、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抒发自己对……的思想感情。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