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八年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泥人张〉》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案: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语文八年级下《泥人张》教学设计
语文八年级下《泥人张》教学设计
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
1.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感知泥人张奇人奇事。
2.共赏奇文,领会冯骥才小说行文独特魅力。
3. 触摸文中隐约透露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情结。
【教学重点】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感知泥人张奇人奇事,领会行文独特的魅力。
【教学难点】
触摸文中隐约透露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情结。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交流初读感受: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冯骥才笔下的人物——泥人张。预习过了么?有什么感受?
2. 学生尽情谈初读感受,老师板书。
3.这么多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乐,为什么?
乐——奇——故事奇、人物奇、创作奇(看情况而定)
二、天津卫那些事——感知奇事:
1. 抓住关键词,概括奇事
“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其是单个的方块字,绝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
——冯骥才
找出推动情节的关键词概括天津卫那件事:
找乐子——“回报”(贱卖)
2. 引关键词句,讲述奇事
每小组推选一代表讲,其他同学帮忙完善。
请学生讲述那事,最好可以“拿腔拿调”。
三、天津卫那些人——聚焦奇人:
1. 泥人张——俗世奇人——不仅有真本事,还有大智慧
我们同学的讲述真是绝了,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天津卫那些事可真奇。我们来看看冯骥才是如何说天津卫的事的。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强”什么意思?有本事,站住脚;没本事,靠边站!这是地地道道的码头上生存法则,于是催生了许多空前绝后的人物。泥人张能称得上空前绝后么?
不是有句子为证么?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吹嘘的吧?
品读8、9两段:捏泥人片段。
集体齐读;具体如何表现泥人张的奇?(就地取材;左手盲捏;轻松神速;形神毕肖。)——手艺奇
那手艺,那水准,真的是奇绝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这样么?管他时间与天地,更不念天津之悠悠,泥人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把!
“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听赛没听”“头也没回,撑开伞走了。”“贱卖泥人张”来回报——行事奇
这么看来,泥人张是怎样一个人?
不仅有真本事,还有大智慧,特立独行,不畏权贵,有着铮铮傲骨——俗世奇人!
四、冯骥才那些小说——推荐阅读:
1. 说起泥塑制作,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泥人张。
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他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用泥塑创造劳动人民形象,并能根据古典名著、戏剧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用于居室中的装饰与陈设,丰富了中国传统泥塑的内容。
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后经几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泥人张是个享誉世界的泥塑艺人。可
“贱卖海张五”的事,很少有人知道。冯骥才在以历史故事为原型,加以改编,创作《泥人张》这篇小说。“贱卖海张五”才广为流传,泥人张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所以说,本文是一篇奇文。通过以上的品读,你发现此文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2. 提炼行文之奇巧:
(1)一波三折构思巧。(情节设置吊胃口)
(2)语言表达造型巧。(语言奇:“找”、“‘叭’地一戳”、“牛”、“割”“绝”;“求谁?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