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 教案
- ·下一篇教案:八年级政治复习提纲(上册)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2、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3、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
5、懂得在现实社会中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而主动积极推销自己,使才能得到发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2、理解作者托物寄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背景资料:
1、文体简介
“说”是:
2作者简介: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课文中难读、难写或是多音的字词,并给字词注上拼音;
2、注音:
①祗( ) 褥( ) 骈( )
② 尽粟( ) 槽枥( )( )
③其真无马邪( ) 一石( ) 外见( )
④一食( ) 食( )不饱 食( )马者
2、 解释字词
虽: 等: 安: 执策:
且: 通: 策之: 道:
材: 外见: 食之: 邪: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大意。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2、课前翻译课文,请同学找出每一段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字词(一定要完成)。
文段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用原文回答)
明确: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
9文段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
师:3、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明确: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明确:
2、千里马被埋没的跟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明确:
3、 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原句回答)
明确:“千里马”比喻:
“伯 乐”比喻:
“食马者”比喻:
表达了:
三、拓展与延伸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深入研究与赏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3、 检查背诵
4、 抽查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策之 (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一食(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二、研究与赏析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
2、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明确: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
明确:
三、体验与反思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四、拓展与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背诵课文
3、预习新课
4、本周记以《我的人才观》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