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1-22 17:17:4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l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l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l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l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山的“连”“高”“窄”。
  l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l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l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l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
  l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l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l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l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l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1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