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五六年级体育南海风云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中山一中郑凌慧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全篇仅400余字,作者魏学洢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用简炼生动的文笔,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文章结构严谨精巧,语言准确精练,不愧是《虞初新志》中的一篇奇文。清晰的说明顺序和简炼的细节描绘,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和学习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按空间顺序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清晰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简炼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以在小型白纸上画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二、简介作家作品
魏学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撰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后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虞初新志》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是一本笔记体小说。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三、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按空间顺序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
四、诵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播放示范朗读,纠正字音。
2.指导朗读: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句读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如自由朗读,男生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对读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以课文句子为例,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1)主谓宾之间可适当停顿 如: 珠/可历历数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放在句首的发语词、表敬副词和句中的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要停顿。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3)有些词在古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词,要分开读。如“其地/方千里”(4)了解古代的地名、年号、国号、官职、爵位、名号等,否则容易导致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理解文句,把握文意。教师巡视答疑。
4、要求学生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类,
幻灯投影练习加以巩固。
(1)、通假字 :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横着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简通拣,挑选
甫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指卷右侧) 其人视端容寂(直、正)
绝: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曰:文曰“初平山人”(写的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
比: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船背稍夷(那)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且) 启窗而观(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但)
之:径寸之木(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代核舟)
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其人视端容寂 (那)
(3)一义多词
约——可(大约) 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状——然(的样子)
(4)词性活用
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椎髻: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篛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篛篷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5)古代数量表示方法
①数词+名词,名词+量词,
翻译时,省略的量词应补出。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的,翻译时数词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如:船头坐三人 三(个)人 为窗八——八(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