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的语言赏析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之概括内容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之概括内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概括的方法
2.提高对有关信息的抽取提炼能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诱思导学
例子:
根雕眼镜
贺 伟
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
那是20年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任教。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高一时他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却下降不少。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来自农村,却自尊自强,学习非常努力,从不肯落在别人后面。我试着找他谈了几次话,想问出原因,可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不肯说什么。
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我思虑了几天。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⑤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②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在这儿呢。” 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结果现在都不合适了。④你戴上试试,让老师看看好不好看!” ⑤说着,我把眼镜递给了他,又回过身继续在书架上找东西。
⑥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辅导书。
⑦“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
⑧“我觉得……挺清楚的。”
⑨“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我心中一阵暗喜。
⑩“老师,我……”
○11 “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地说,“都没怎么戴过,你看,还挺新的呢。”
○12“没,没有。”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后来,他的成绩又如同以前一样优秀了。他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如今已是著名的雕塑家……
时隔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这件事情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直到收到这个邮包。在邮包里有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20年前,您送我的那副眼镜让我能够看清黑板,而夹在您教学辅导书里的记有我近视度数的纸条,则让我看清了您的良苦用心。您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更安抚了我稚嫩自卑的心灵。这副根雕眼镜是我酝酿多年的作品,现在敬献给您。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
问题:为了不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思虑了几天,“巧妙地”送给“他”一副眼镜。请根据第5—12段内容,将下面空白处的情节补充完整。
(1)我有意碰掉眼镜
(2)我 眼镜
(3)我劝他接受眼镜
(4)他 眼镜
分析:根据第5段③④⑤句—8段内容,归纳为:我让他试戴眼镜。
根据12段,归纳为:他接受了眼镜。
方法指导:1、明题意。 2、定范围。 3、理层次。 4、精表达。
二、考点要求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对文章、文段思路、层次或层意的分析与理解;
(2)对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文段中心的概括;
(3)对文中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的概括;
(4)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
(5)筛选并提取总说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
(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7)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等;
四、分类:
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五、考题的呈现形式:
填空题:如:请按照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根据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 “女人”的种子被偷→ →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简答题:如:请概括说明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最后又回到了他口袋里的原因。
六、概括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
七、方法:
1、题目扩展法: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2、综合归纳法
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谁 (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结果)
如:《在沙漠中心》:“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抓重点词句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往事依依》: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