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材料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朗读训练教案(初一语文精品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朗读训练教案(初一语文精品课)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朗读
2、了解朗读的重要性和特点
3、了解朗读的方法
4、通过训练,掌握朗读技巧
5、通过朗读,加深对古诗的体会
二、教学过程:
1、什么叫朗读?
• 朗读,是依据提供的书面文字材料,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口头表达动作。
• 朗,是清晰响亮;
• 读,不是呆板的念。
2、不能漠视古诗朗诵: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古诗文的朗诵。
3、朗读的特点:
文学性:朗诵的内容一般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
艺术性: 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
表演性: 朗诵一般都带有表演的性质。朗诵者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要有优美的语言、端庄的仪态、丰富的表情
4、常用的朗诵表现方法:
常用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等。
5、朗诵要求的具体表现:
(一)、读音正确;发音准确、不丢字、不多字。
(二)、轻重适宜;朗读时要有轻有重,轻重恰当交替。
(三)、高低得体;主要是指语调的高低变化要恰如其分。
(四)、停顿恰当;停顿是指词语和词语之间的间歇。
(五)、快慢适度;语速快慢变化要恰当。
示例:春晓
•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分析指导:
《春晓》是一首格律诗,朗诵时,应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 朗读训练,具体要求
一读:读出节奏
二读:读出意境
二读:读出感情
归纳指导:常用的表现方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等。
示例训练: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示例训练:次北固山下
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
潮 平/ 两 岸 阔,风正/ 一帆 悬。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分析指导:读出节奏
强化重读: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示例训练: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指导:强化重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示例: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描绘了一幅早春钱塘湖边生机盎然、风光迤逦的和谐美好图卷。表达了诗人陶醉于美景、流连忘返之情。朗读指导:朗诵语调要轻快
示例: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诵读指导:缓慢、压抑,语调低沉读出心中的惆怅和悲苦。
三、强化训练,形成能力
1、自由朗读训练
2、抽查朗读(个别、小组)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