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论文:五年级科学《春风拂面》教学前测的制定及其有效性分析
- ·下一篇论文:信息技术新媒体将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运算能力落地生根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这节课的主要矛盾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这个历程一定要让孩子经历。当有人发问于孩子;“小数的加减法为什么小数点对齐”时,不仅仅让孩子停留在“老师说小数点要对齐……”“教材说小数点要对齐……”“妈妈说小数点要对齐……”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的小数点对齐,就是为了保障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吴老师在与我们管城分站组员互动交流“如何提高运算能力”时,谈到:“这个小数点是个“定海神点”,那其实就是位值。”这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小数加减法中的小数点对齐,虽然看似与整数加减法当中的末位对齐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字才可以直接加或减,从而为学生到五年级学习异分母加减法中,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做好铺垫。
三、预留空间,明确算法
在吴老师的课上,有个男孩在别的同学写出“19.5+8.42”的竖式后,他一脸迷惑的说:“不是末位对齐吗?”吴老师机智的从这个孩子的认知冲突出发,借助“一人加一狗”的模型,让孩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对小数的加减法的算理算法彻底明白,达到了算理和算法的融会贯通。算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运算方法和法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是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使运算更加简洁、准确。那么这种“法”是教师直接告诉,还是学生自主探索,我们选择了后者。在有关运算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侧重于算理的多角度探索,而忽略了对算法的提炼和概括,造成算理不能上升为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提炼算法、掌握算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简洁地运算。在达到算理与算法的平衡后,借助学生计算自己编的算式。
如在计算19.5+7.35、19.5-8.42时,让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走进计算的本质,使学生对计算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小数点对齐”这一计算规则,不应仅凭借“小数点有没有对齐”自己来评判竖式的正确与否,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数量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算进行判定。最后,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索过程自学课本,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尝试归纳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以提升学生的认识。随后进入到练习环节,在经过找错改错、口算、笔算的训练后,教师再次追问“孩子们,你们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 引发学生对自己掌握新知程度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该注意问题的理解。
四、合理简洁的解决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等这些都中性的,合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智慧。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计算应用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然后可以再到生活中去,明白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学生从买书的活动情境中搜集信息,积极思考,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以用引算,不但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避免了枯燥的计算教学,在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组织。 把计算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了知识的价值。使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能合理简洁的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为何要计算,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从计算中获得乐趣。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包括运算技能的逐步提高,还应包括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真正把“运算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就要从纯粹计算的外表进入到学生思维的核心,从教师的说教牵引向学生自我醒悟的核心,从能算、会算发展到合理的算、简洁的算的核心,这是运算教学的至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