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第11课 邓稼先 学案
- ·下一篇教案:第21课 伟大的悲剧 学案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学案
9 土地的誓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有情朗诵:学生齐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2、整体感知:
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三、课堂检测:
1、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喷涌_______ 山涧_______ 默契_______ 田垄_______
污huì_______ 泛làn_______ 怪dàn_______ 斑lán____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涌( )______ 谰( )______ 饶( )______ 诞( )______
诵( )______ 澜( )______ 绕( )______ 涎( )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第二课时
一、 旧课复习;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3、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三、 课堂检测;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