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第一单元 成长的历程
复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作者作品。
2. 学习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解答问题和写作文。
3、赏析优美词句
4. 积累文言文知识,会背诵默写《童趣》。
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成语的正确使用;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和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2.感知文意,概括要点。
3.掌握欲扬先抑等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
5.口语交际:这就是我。
复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 shōu liǎn ( ) 了。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 xuán téng ( )。
(3)我的心在shòu gǔ lín xún ( ) 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4)那座悬崖就sǒng lì ( ) 在空地的另一边。
(5)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 pán qiú wò lóng ( ) 般的枝一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2.补全下面的四字词语。
瘦骨( )( ) 头晕( )( )
小心( )( ) 心惊( )( )
一丝( )( ) 忍俊( )( )
( )( )大物 明( )秋( )
夏蚊( )( ) 鹤( )云(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1)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
(2)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惊恐不安的样子。( )
(3)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忍不住笑。( )
(5)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4.背诵默写。
(1)余忆童稚时,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_______________。
(2)昂首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词成话:请至少运用下面三个词语,并运用一种修辞,写一段连贯的话。
忍俊不禁、小心翼翼、怡然自得、心惊肉跳、庞然大物、一丝不苟
二、回顾文章写作技巧
(一)象征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借助某一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诗歌中的“海” “山”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伏笔
悬崖只有二十米高,小伙伴们都能顺利的爬上,为什么“我”爬不上?
从前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这样就为下文埋下伏笔。
(三)思想主题
每篇文章都有它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有的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有的是议论点题,有的是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一篇文章,就要读懂其中的思想内涵。回忆《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思考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四)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文章的一种写法,在我们第一单元中所学的课文中,哪篇文章运用到了这种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借景抒情
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作者借紫藤萝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六)开篇点题
开篇点题是文章的一种写法。在《童趣》中,就开篇点题,并且总起全篇。
下文的三件事都是围绕开头的“ 物外之趣”展开叙述的
三、赏析优美词句
(一)品工笔写景之妙句: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二)品人物描写之妙词: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童趣》
(一)内容复习
这篇文章,以( )为中心,回忆了童年时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 )件趣事。从文中描述看,第二、三段的情趣是建立在细致观察和( )基础上的。
1、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三件趣事,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概括。
2、作者把这种趣事称为“ ”。
3、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二)字词过关
1、考考你:解释加点的词
(1) 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9)鹤唳云端 (10)使之冲烟而飞鸣。
(11)蹲其身,使与台齐。 (12)以草为林。(13)神游其中。
( 1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15)驱之别院。
2、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