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导学案、教案、ppt课件、练习题及中考题汇编并答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29 16:19:5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拓展延伸
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马说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