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人教版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语文版七年级《纸船》教学案例
人教版《台阶》教学案例
生:第30段的这样一段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有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父亲的外貌,写出了父亲衰老的形象,让人读来充满感伤。
【点评】在通解全文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章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和蕴涵,还阅读权与学生,练感悟力于自由揣摩。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你们能不能对文中的父亲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呢?
生:父亲是值得尊敬的,他有一种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去努力拼搏的和毅力执着,但是他有是盲目的,因为他追求的理想是不值得的,是无谓的东西。
生:我不完全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话。我认为这位父亲是值得完完全全尊敬的,他的理想也不是无谓的,第8段中写到作者家乡的一种风俗,就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当地人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在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这就是他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父亲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靠自己坚韧的毅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靠什么歪门邪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生:那他是虚荣!
生:不是,他想造起新屋也不光是为了他自己,文章中写着父亲说的话是这样说的啊:“我们家的台阶很低!”父亲也是希望整个家庭受到尊重的啊。
【点评】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多元思考的辩争过程则是最大的教学效益。
四、联系生活,拓展思考
师:同学们的发言显示了极强的思辨能力,让老师十分佩服,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习实在是大有收获啊。特别是刚才坚持认为文中的父亲值得完全尊敬的同学,更是能够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下去理解其形象,实在是难能可贵。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该这样,从别人的具体生活环境去理解别人呢?
生:是啊。
师:开课前我曾提问大家,你们可了解自己父亲的理想(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曾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你们又如何评价自己父亲和他的理想呢?认真地思考思考,然后和大家一起谈谈。
【点评】呼应课首,链接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依托文本学习的成果,在对真实生活的感悟中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我的父亲的理想是买一间有书房的房子,因为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都只能在餐桌上,而且我们一家人住的实在是太挤了,奶奶、我、爸爸和妈妈四口人生活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拥挤就可想而知了。父亲为了积攒点钱,把烟也戒了。他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家,每天回家头发总是乱乱的,没有原来年轻的时候那样精神,人也很少说话,更不用说象小时侯和我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啊。真希望还能再见到原来的父亲。我想他的理想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希望他好好保重,我想,只要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的吧。
生:我爸爸有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就是能够做一个空军战士,听他说,他小时侯看电影一看到有空军飞行的镜头,他总是特别兴奋,而且,他还收集了好些飞机和飞行员的画页。我奶奶说,有一次因为父亲因为和一个同学争执空军和陆军哪一个更厉害的缘故吵闹起来,结果把衣服扯破了,结果回家还挨了爷爷的两巴掌的。现在,他在做机关的工作,当空军战士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忘记这个梦想。他参加工作后,买了好多的航模,对世界各国的战机,什么米格、幻影啊都了如指掌的他还对我说,了解这些可以增长见识,长大后希望我能圆他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现在也对飞机和航模充满了兴趣,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位英勇的空军战士的。
生:别人都说我爸爸只知道赚钱,象个挣钱机器。他的理想就是挣更多的钱。我也觉得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钱对他有这么大的魔力,就像文章中那位父亲眼中的台阶一样。每年,我和妈妈为他的生日在家里做好庆祝的准备,他总是不能按时回来,或者干脆就是不回来。今年,我们事先和他约好,我们几乎是每隔半个小时就给他打个电话,催他放下手里的事情,结果,回是回来了,刚到家,蛋糕的蜡烛都没吹,就又被叫出去了。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更是连面都不露,总是提前几天在我们提醒他的时候给我们一些钱,好象我们就要钱来陪一样似的。他这个理想真象一个旋涡一样,把他给卷进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把他放出来啊。我想,他自己一定也很累吧,但是他真的就不能停下来一会吗?
生:……
【点评】真挚的表达基于课文阅读引发的共鸣,源于生活积淀凝聚的感悟。
师:大家谈了很多我们自己父亲的故事,有酸有甜,有苦有涩,我们就把这个话题作为课后作业,希望大家认真采访自己的父亲,在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同时,从心灵深处去了解你的父亲,和他做一次心灵的沟通,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会生活。
【点评】顺着学生情感发展的惯性,将课堂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教学反思】
1、 不了解是苦涩的,但却是最好的起点。
家庭之爱往往是单向的,父母对子女的护爱总是远远超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最现实的体现是子女往往对父母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比如本课中提到的“父亲的理想”。不了解是苦涩的,但是为本课的教学创造了最好的起点,也更体现了语文教育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巨大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人文素质的盲区,更要通过文本阅读和语文演练激发学生、辅助学生去填补这一盲区
2、 把握主线,实现阅读目标
全文篇幅较长,父亲的形象在文中处处存现,在教学中应扣住“父亲的理想”这一主题,了解它、感悟它、评价它,其他枝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时点到即止,确保教学主线明晰,学生读有深悟
3、 学生的心得与体验永远值得珍视
文本的表达是开放的,不同的阅读者有着不同的领悟;父亲的形象是动态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答案,值得珍惜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努力透析文本得出自己的看法并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同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也许是片面的、肤浅的、感性的,值得珍惜的是在对生活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情感参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