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2013年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3-07 12:00:36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 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 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