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教案及教学反思
- ·下一篇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角度:自己──他人
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恳,至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
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3、擂台赛:
⑴ 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⑵ 评一评: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体……)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在班上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家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这几天,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分角色读,学生评价。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4、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说话有艺术性很高。
例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要简洁,抓重点说。”
……
⑵ 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让同学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使用语言艺术,别人听起来心情非常舒服。”
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语言艺术,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举例说明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和语言的艺术十分佩服和尊敬。
⑶ 教师小结:
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请同学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用大屏幕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评价。
4、快速朗读,达到背下来的程度。
二、感悟对联特点
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同学试试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